文章

仲量联行联合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

来看你的城市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件事上排第几梯队?

2023年 12月 14日

2023年是商务部定位的“消费提振年”。这一年,演唱会带动线下演出市场井喷式增长,“为偶像奔赴一座城”带动各地文旅消费……演艺经济、赛事经济、节假日经济为2023年的中国消费市场带来了许多惊喜。消费趋势的快速变化也为各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来新的机遇和启示。

仲量联行持续关注中国消费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今天的“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上,仲量联行与21世纪经济研究院首次联合发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以广阔的商业地产视角结合独家商业数据,为厘清城市资源禀赋、文化基底与竞争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言献策。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李倩玲:“很高兴能携手21世纪经济研究院共同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话题。我们希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帮助国内城市了解消费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依托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基底去塑造具有独特魅力和竞争力的消费标签,助力各地实现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

竞争力面面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竞争力指数
评测扩容,全景扫描

报告中选取了29座中国城市开展了测评,城市数量前所未有。其中包括首批5座率先开展培育建设的城市、15座万亿GDP城市、7座省会级城市或计划单列市以及两座拥有免税消费政策支持的海岛城市:海口、三亚。

创新指标,把脉新趋

首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竞争力指数,包含8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在今年的评测体系中,首次纳入反映演艺经济水平的评测指标,如演唱会和舞台剧数量,体现出今年消费的新热点之于城市的价值。同样,机场商业繁荣度、高奢酒店指数等也成为疫后消费旅游复苏的晴雨表。

202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评测体系

今年的最终评测结果显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评测体系下分为了2座Alpha级、9座Beta级,以及18座Gamma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和北京在8大维度评测中各项指标均衡,优势显著; 与此同时,今年的评测发现了更多城市的闪光点,有望帮助这些上榜城市深度挖掘自身资源,朝着特色化、专业化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去建设。
 

看看你的城市排在哪一梯队?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研究部总监兼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构想;而建设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则是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关键环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消费资源,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形象,增强城市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经济学视角:产品+要素,“双轮驱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每个城市的资源、产业与市场不尽相同,衍生的消费领域优势各异,如何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征程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本报告以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大环节出发,探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双轮”驱动模式。

如上图所示,商品的生产者衔接上下游产业链:既是上游要素市场的需求方,也是下游产品市场的供应方。市场交换循环往复,良性循环推动下游消费市场稳健发展的同时,反哺上游要素市场,拉动供给侧相关产业链同步繁荣。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往往更聚焦产品市场的资源聚集与客流吸附,于城市而言运营商洽谈和品牌方落地实乃重中之重,外加完善物流基建助力商品流通,最终才能吸引更多外来消费者。相较而言,要素市场却容易被忽视。从下游消费回溯至上游产业,“双轮”驱动奠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坚实根基。

产品市场: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创新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样板
供给侧改革

消费载体、场景与消费演变趋势的适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商业载体首要目标仍是与国际标准接轨,以承接国际资源的落地。同时也要将消费与在地文化相融合,让购物中心也成为这座城市旅游观光的打卡点、文化历史的承载地。

消费渠道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供给侧改革要重视线上消费的线下“基础建设”,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物流网络的完善、“最后一公里”配送等。此外,如何让线上为线下引流,而非截留,这或许是各行各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软硬兼施”,适应消费引流模式的时代变革:消费的关键在于流量。城市消费的流量不局限于品牌和业态的丰富,还在于城市、商业和营销活动的“先锐”程度,这便是新时代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软实力。

需求侧创新

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结构性转变下的消费升级:消费内容分为商品和服务,伴随城市发展,商品消费已达规模,居民的基础物质需求基本被满足,服务消费占比逐步增大。

消费内容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石:“创新”是当前商品消费市场的主题。服务消费市场正以较高增速不断壮大,是扩大内需的有力抓手,两者同等重要,故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两手抓”:为消费者提供更创新的商品零售和更全面的服务消费可能性,在稳定商品基本盘的基础上扩大服务消费。

突破时空限制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当前,消费者的线下购买选择仍受到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时间上,可以通过夜经济、节假日经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等方式,拓展消费时段;在空间上,可发展演艺经济和赛事经济,不仅有助于其本身消费发展, 还可赋能当地其他消费,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全新思路。

要素市场:探寻从“城市消费”到“消费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高阶形态

城市各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助力消费领域的各条产业链,在中上游取得提升和突破,引领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而消费全产业链的价值覆盖,将赋能中国消费品产业向创新化、国际化的转型升级,打造以消费产业为驱动的城市经济体系,实现从“城市消费”到“消费城市”的进阶目标。

因地制宜: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探索一以十大城市为例

中国幅员辽阔,每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地资源以及区位条件相去甚远,可谓“性格迥异”;且城市的经济与消费基本面亦同样存在能级的差距。报告遴选了10座代表中国消费与零售商业发展水平、且能呈现地方特色路径的城市为蓝本,梳理城市发展脉络,解读城市消费政策,剖析城市基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破局之路。前五座是首批已获批建设的城市;后五座城市的地方经验则极具特色,值得推广借鉴。

仲量联行中国区零售地产及消费研究负责人朱建辉:“城市如何在消费者预期之外,给予消费者更强的惊喜感与获得感,挖掘深层消费意愿,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尚需挖掘的增长潜力。而今年这份自2019年启刊的年度报告亦不断发展创新,动态修正测评体系,适配快速迭代的消费市场与零售商业发展趋势。我们也期待明年能基于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拓展评测视野,让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路更加宽广且富有活力。”

即刻下载完整版

订阅仲量联行“趋势与洞察”

立即订阅仲量联行全球房地产新闻及洞察周报,了解最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