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如何“上楼” ?仲量联行首发产业适配模型
四大举措助力“工业上楼”有序发展
随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制造业回归”正成为全球中心城市的共同趋势。从国内来看,国家层面持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各地纷纷提出 “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等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如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用地提容增效、升级高容高密园区发展模式成为热议话题,其中“工业上楼”作为一种空间载体解决方案在全国掀起热潮。
然而,受制于政府端、开发端、企业端的诉求不同,“工业上楼”推进过程存在挑战。如何吸引企业上楼、激活开发热情成为推动“工业上楼”有序发展的关键。
01 因地制宜,明确产业导向
当前,都市型消费及时尚产业(如珠宝高定、皮具定制、工艺品等)以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硬科技产业已有上楼实践。“工业上楼”需要坚持产业导向、避免地产化,企业选址及上楼意愿受产业生态、人才供应、区位交通、产品标准、租售价格、运营服务等因素影响。因此,“工业上楼”产业适配既要考虑工艺流程上楼的适应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生态支撑力及市场可行性。
获取更多行业洞察?绝不错过任何更新
您将收到全球商业房地产市场的最新新闻、行业洞察和投资机会。
02 需求导向,精准产品定位
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及仲量联行企业服务经验,“工业上楼”需要核心关注建筑结构、垂直货运、立面设计、机电管井等方面。仲量联行在上海(如,金谷智能终端产业基地WK14-4项目)、杭州(如,小林高科生物医药园区)等实践中发现,具体项目仍需结合本地情况总结客户需求画像,关注工艺流程与指标参数的设计语言转化,关注招商及后期运营角度的项目设计评审。
03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配套
随着员工福祉在企业选址要素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需要跳脱以食堂为中心的园区小配套思维定式,避免配套只是空间上的“有”、缺少“人的体验”。在片区层面,需要以商业网点规划的视角确定商业体系及布局;在项目层面,以商业运营的视角指导业态组合、布局及落位。此外,应当将市场消费趋势、品牌选址特征等纳入配套定位逻辑,激活社区活力。
04 多措并举,激发开发热情
推广工业上楼,政府端除了考虑降低企业端的使用成本,还需考虑开发端的投资可持续。
放宽物业组合及可售比例,保障投资收益
以深圳为例,最新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放宽物业组合和租售要求方面的限制,释放市场活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物业配比和可售比例。针对收购与回迁成本较高的城市更新类项目,政府允许配置不超过总建筑面积30%的住宅。
鼓励城市更新及存量提容,激活各类开发主体参与意愿
以杭州为例,多区出台鼓励存量工业用地有机更新的管理办法,给予开发主体土地提容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的政策支持。在政策鼓励下,某民营企业主动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容积率至2.5左右,投资重建近30万平方米的专业园区项目,新载体供应获得市场较高认可度,吸引生物技术企业入驻。
采取“基地+基金”,拓展收益来源
以苏州为例,某优质产业园区租金水平长期维持在30元/㎡/月的低价,降低企业成本,助推企业发展,并通过设立投资类基金对重点企业股权投资,保障园区平台在企业经营层面实现可持续。
理顺工作机制,畅通审批流程
作为一项新兴事物,各地在推广“工业上楼”过程中需要理顺工作机制,完善从产业准入、项目审批、项目验收到企业入驻等阶段的工作指引,形成针对工业上楼的技术规范及建筑指南等。
您的投资愿景是什么?
发现全球投资机会和资金来源。了解我们如何帮助客户实现投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