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人才,就是赢得城市未来

​在仲量联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研究报告《中国12强:全球格局下的中国城市》中,首创先河地引入了涵盖九大类别、51个变量的“未来竞争力”指标为考察依据,即它们如何拥抱变化,并创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动力。

2018年 04月 28日

放眼全球,当代的城市竞争模式,其竞争内核更侧重于发展创新经济的能力。对标国际领先城市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城市的创新经济发展规模决定了其未来在国际城市序列中的座次。作为城市创新经济的重要源泉,以高校的质量与数量为代表的城市教育指数在一定意义上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才则是将创新经济落地转化的重要催化剂,城市发展需将吸引和保留人才并提供合适平台助力其发展作为首要纲领。

教育资源影响人才聚合

随着中国领先城市进入发展的“新时代”,仅根据GDP增长、财富和基础设施投资等传统标准来定义城市已经不够。在全球范围内,衡量城市的成功越来越看重对城市“未来竞争力”的考评。在这样的考量之下,仲量联行在今天的解读中,将重点关注未来竞争力指数中“教育”和“人才”指数对于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

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背后总有着世界一流的大学为其龙头企业培养人才并推动创新——就如同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关系,或是波士顿顶尖大学与128公路创新廊道之间的联系。“如果中国的城市达到这种与高等教育体系共生共赢的状态,则意味着一流大学将是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仲量联行全球研究部总监柯志扬

仲量联行中国城市12强的“教育指数”将每个城市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评判维度进行评分:

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中国的教育之都——北京均居全国城市之首,综合评分远超其余城市。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高等教育机构集中地,北京的几所大学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其他城市中,上海因其高校优秀的教学质量而获得高分;而广州则因数量而排名上升,其学生数量高达上百万;值得指出的是,深圳在这项指标上排名最后,教育机构和学生人数都最少。

随着中国大学的发展壮大,更多的商业生态系统将围绕其发展,成为城市创新经济的关键催化剂。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和南京最具有发掘利用其强大教育基础设施的潜力。

教育指数≠人才指数 吸引人才仍取决于城市综合竞争力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因此,在“未来竞争力”评价体系中,人才与教育并行,是另一个独立的重要评价指标。

在衡量人才基础和劳动力的中国12强城市人才指数中,北京再次位居首位;传统一线城市上海、广州排名也不出意外地位于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就教育指数而言,深圳和苏州不论在高校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排名垫底。然而,这并没有阻碍这两座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深圳的人才指数仅次于北京,位居中国第二;苏州位列第五。

简单来说,深圳和苏州比较适合发展和生活——深圳发展前景好,而苏州则更加宜居。——仲量联行中国区研究部总监周志锋

以深圳来说,工作机会更加多元化,既有华为、腾讯等大型科技企业,也有蓬勃发展的创业公司。作为一个独特的年轻城市,深圳的主要人口是国内移民,本地退休人员少意味着该城市有着中国最高的适龄劳动人口比例。这个城市的开放、活力和多元化吸引着大量斗志昂扬的年轻人,既有行业领先的大型企业不断吸引着高端人才,同时浓厚的创业氛围又吸引着各类市场参与者。

而苏州的吸引力更在于生活质量。在我们的研究模型中,苏州在地方美食体验、文化和旅游方面表现突出。另外,苏州城市规划清晰完善,绿地和公园可及度高,在主要城市中交通拥堵情况较轻。

而武汉的情况则正相反,大学教育资源集中,每年有近100万学生入学,教育指数在12城中排名第二,但人才指数仅位列第九,究其原因在于商业环境(包括“新一代”企业和创新经济)和生活质量(包括环境质量和宜居程度)在中国城市12强中位居后半段。很多武汉毕业生在毕业后考虑在其他城市工作和生活。

吸引人才流入 各城各有招

对城市而言,没有人才就没有未来。现阶段,一线城市对于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依然最强,北京和上海是“海归”落户首选。其中北京和上海遥遥领先,而深圳和广州位列第三、四位,广深之间差距不大。

这与地方政策对海归人才的倾斜有直接关系。北京、上海地方政策很重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北京是全国落户最难的城市,但满足落户条件的归国留学生申请北京户口却不受到逐年递减的落户指标的限制,成为了很多非京籍“海归”进入北京的原因;上海也设立了“浦江人才计划”,资助留学归国人才工作和创业。——仲量联行中国区研究部总监周志锋

而人才指数上表现靠后的几个城市已意识到人才对城市的重要性,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来吸引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创业者、学者和毕业生。例如武汉市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成都推出“蓉漂计划”,重庆则提出“黄金10条”来招才。

随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很多城市开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规划中多以信息技术、娱乐、高科技等产业为主,这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变高。教育资源影响了城市的人才聚合力,人才数量及素质又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长期能动力,因此把教育和人才作为城市能级的评判要素是此次报告的一大看点。——仲量联行中国区研究部总监周志锋

如需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在此处下载报告《中国12强:全球格局下的中国城市》。

– 完 –​​​

了解更多?联系我们的专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