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12强“未来竞争力”深度解读之创新&“新一代”企业活动
中国城市12强“未来竞争力”深度解读之创新&“新一代”企业活动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下,全球经济的发展与排序更加倚赖其自身创新能力的优劣。大数据、AI等创新科技的广泛运用,在创造一个个“独角兽”的同时,也为城市及国家注入了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具体到当今中国,我们正成为创新的源泉,并为技术变革提供驱动力。大量国内企业跻身世界大型企业行列,并且中国的众多成功初创企业正在开拓全新领域。中国的领先城市将成为全球范围内信息、创新和科技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仲量联行顺的全球研究报告《中国12强:全球格局下的中国城市》中,将“创新”与“‘新一代’企业活动”作为城市“未来竞争力”的重要考量指标。
仲量联行中国区研究部总监周志锋介绍到,创新指数主要考察评估专利、研发支出和初创企业的创新水平;“新一代”企业活动指数则主要衡量中国“新一代”科技创新企业的活跃度。
“创新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能够直接转化为创业能力,而创业氛围的活跃也必然提升城市的创新精神。”周志锋表示不创新,无未来!
京沪深创新指数遥遥领先
基于对初创企业、专利、研发支出和职场创新这几项指标的综合考察,中国12强城市创新指数显示,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仍由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个城市主导。这些城市是创业活动的热门地区,也是推动研发支出的主要研究机构和创新企业所在地。
"京沪深三地创新指数的远远超前既有先天优势,也有聚合效应。"周志锋表示,例如北京,凭借其高质量的教育水平,聚集了大量中国领先的科研机构,其每年研发支出高达1595亿元,占到城市全年GDP的5.7%,可谓占尽先机。凭借着浓厚的创业氛围,深圳也是一座创新之城,然而区别于北京的是,其创新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如华为和中兴这样的大型企业中,往往是公司先创立,进而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例如,华为和中兴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专利申请公司,超过8000个的专利申请超过其后五个城市(杭州,广州,西安,南京,武汉) 的专利总和。
科创企业活跃度影响城市未来
在科技创新大潮的推动下,中国的企业格局正在快速变化,一批新兴的本土企业开始处于中国价值链提升的最前沿。事实上,以互联网、科技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企业拥有最具活力、最能改变城市发展轨迹的能力,因此在判断城市未来竞争力和发展价值时,培育、吸引和留住中国领先企业的能力被纳入考量。
在周志锋看来,创新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能够直接转化为创业能力,而创业氛围的活跃也必然提升城市的创新精神。其中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北京,其创新指数和"新一代"企业活跃指数均居首位,北京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顶尖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不少在京大学还设立了孵化器和其它计划来鼓励创业。凭借其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北京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能直接转化为优质的初创企业,如新兴电子商务巨头京东和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的诞生都是创新能力转化为创业能力的成果。
仅次于北京,深圳的"新一代"企业活动指数排名第二,领先于上海。仲量联行分析认为,深圳在扶持民企创新方面的政策颇具代表性。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2008年就出台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之后又出台包括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产业扶持政策链。此外,深圳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塑造健康、可持续的创新环境。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扶持,深圳在近几年实现了创新企业的爆发式增长,2017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93家,累计达1.12万家。
杭州,凭借其民营企业的数量与质量,"新一代"企业活动的指数表现也十分抢眼,这同样得益于当地政策的大力扶持。杭州先后出台科技创新"30条"、深化改革"杭改十条"、"人才新政27条"等一系列政策,不断完善城市的创新生态体系。与此同时,杭州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发展,并率先推广"工位注册"政策,降低创业准入门槛和创业成本。同时,为充分调动民企创新的积极性,杭州已试行向小微创新企业发放研发费用补助,政府采购亦向中小创新企业倾斜。
教育和人才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和"新一代"企业活跃度又内在关联、互为因果,可以看到,仲量联行的"城市未来竞争力"考评指标自成体系,存在清晰的内在逻辑。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