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2025夜生活节在上生·新所盛大启幕。这场城市级消费盛典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联合市文旅局、重点商圈及商业综合体共同启动,旨在以「商业+文化+旅游」多维共振的方式,激活城市夜间经济新势能。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消费提振确立为经济增长核心引擎的背景下,夜经济正以 “城市活力新坐标” 的角色,加速从单一的夜间时段消费模式向时空场景重构的全域化消费生态转变,为激活消费潜能、赋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仲量联行中国区研究部总监姚耀:“夜经济通过创新时空场景和消费供给模式,正在成为盘活城市存量资产、促进内需释放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相信,持续推动夜经济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时间:从时段扩容到“日不落”消费生态构建
2024年,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营业额的一半;在旅游人均消费的贡献方面,夜间消费是白天消费的3倍。仲量联行《中国地产行业趋势与展望白皮书》进一步指出,激活消费潜能的首要发力点在于突破“时间”约束。零售地产响应经济变化的关键路径之一,是通过延长消费时段打破既有时间维度限制。在消费结构中,夜经济依托夜间场景营造,将“废时”转化为“效时”,通过夜游、夜秀、夜演、夜食、夜娱等多元形态,深度挖掘消费潜能。
“十四五”规划明确节假日经济与夜间经济的战略地位,政策实施效果在南方及中西部城市尤为显著。各地政府将夜间经济作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以重庆为例,2024年,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夜间消费规模居全国商圈之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西部率先突破千亿元,竞争力位列全国第四位。
这种 “夜间经济黄金效应” 同样体现在上海等东部城市。在南京,继2020年新街口被授予 “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 后,新街口商圈联动夫子庙、老门东、熙南里等地,打造了中国秦淮灯会、新街口跨年灯光秀、熙南里咖啡艺术节等 “夜之金陵” 品牌项目,充分发挥了南京市夜间经济集聚区优势。
空间:城市更新与夜经济的双向赋能
城市更新与夜经济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盘活低效空间的核心路径。今年3月,仲量联行与静安区联合发布的《苏河湾活力指数年度报告(2025)》提出,文旅商体展的融合是推动区域活力与激发空间价值的有效手段,苏河湾整合文化与公共空间衔接产业与消费,通过首发经济、夜间经济、次元经济等新场景,强化区域特色辨识,构建世界级水岸生活认同。此举在推动夜间客流占比与单位面积消费产出持续提升的同时,也持续推动积极深远的产业影响,吸引顶尖时尚商贸企业与艺术机构不断在此汇聚交融。
仲量联行华东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吕玫:“夜经济的空间竞争本质是建立在将城市基因、文化资本、场景内容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吸引力的能量。传统商业体需突破物理限制,通过业态创新、文化赋能、政策协同与社群运营,构建差异化的夜间消费生态系统。这对专业化、系统性的运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城市更新的重难点所在。”
内容:从“物质消费”到“情绪价值”全域渗透
仲量联行《2025年中国零售消费十大趋势展望》显示,“情绪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趋势正悄然影响消费决策,驱动消费需求从“商品购买”向“情绪满足”演变。以“非遗”为例,2025年蛇年春节是中国首个“非遗版”春节,丰富多样的传承技艺产品、餐饮美食、地方特色走向全国观众。中国的“非遗”正在投资推动下逐步实现“商品化”,并积极融入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元素,让“非遗”潮起来。据统计,中国“非遗”年新注册企业数从2020年1.2万家,增至2024年3.8万家。越来越多的“非遗”元素与流行趋势跨界融合起来,例如泡泡玛特与剪纸艺术的跨界合作等。
仲量联行中国区零售地产及消费研究负责人朱建辉:“随着‘新三代’消费者成为主力,夜经济需构建分层内容体系,为后Z世代、千禧一代、新银发族定制精准场景。这种需求触达将推动夜经济从‘流量红利’转向‘价值深耕’,成为长效增长引擎。”
仲量联行指出,消费扩容需突破“时间”与“空间”约束:时间维度上,通过新场景延长消费时段,而空间维度上则需通过载体创新释放消费潜能。目前中国夜经济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22.54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50.25万亿元。未来,仲量联行将持续以全球视野与本土洞察,助力城市构建国际影响力夜经济生态,赋能消费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仲量联行是中国的零售地产服务专家。从街铺到购物中心,我们为零售商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包含新市场战略咨询、门店扩展及装修管理、特许经营与协作融资、整合营销、商业策略分析、资产组合管理,助力零售商达成市场拓展、打造品牌优势的目标,为新时代的品牌以及零售项目运营商提供满足未来需求的全维度房地产服务。
如需了解更多仲量联行相关服务,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