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3月中央政府颁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之后,上海、成都、北京、深圳等主要城市陆续出台了促消费的实施行动方案。近期,北京大吉巷的开业人流如织,上海张园历史建筑“华严里”平移归位,以历史街区保护活化为特征的消费场景创新成为主要城市打造城市名片、促进商旅文融合、提振消费促内需的重要方式。仲量联行受邀参与了国内多个主要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沟通座谈,并结合过去十余年服务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服务经验发现:需求演进、政策驱动、技术实践和场景创新为新发展阶段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需求演进
一方面,外国游客体验中国历史底蕴和人文风貌的诉求变得更加丰富。根据公安部的数据,2024年中国出入境的外国人为6488万人次,同比增长83%,恢复到2019年的66%;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据为3805.3万人次,同比增长30.2%。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免签政策进一步放宽,国际航线逐步增加,入境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次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同时,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自信更加强烈,追求质价比、专属感和属地文化特征等方面的诉求成为趋势。历史街区活化成为国际游客和中国消费者探索新消费场景诉求的最优空间载体。
二、政策驱动
各地政府都相继推出了相关政策——北京提出“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融合传统文化与潮流元素;深入挖掘特色消费街区历史文化内涵,把特色消费街区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为一体”;上海则提出丰富悦己消费,“支持经营主体结合古典园林、特色街区等,联动国潮动漫、文化非遗等特色IP,开发主题文旅秀演项目”;成都明确了“修缮改造和活化利用一批历史文化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在政策驱动下,历史街区将成为促进内容创新、体验创新、品牌创新,将文旅流量转化为特色消费的空间载体。
三、技术实践
基于广泛实践和经验总结,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设计技术规范逐步完善。2019年北京市规划自然委发布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2023年自然资源部颁布《国土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指南》;2024年住建部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建设指南(试行)》。历史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在规划、设计等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技术规范,减少了改造实施的合规障碍。
四、场景创新
在北京,前门文华东方酒店嵌入前门东社区和三里河景观之中;京剧艺术交流传播中心在大栅栏的梨园公会旧址焕新重张;景山街道美后肆时成为最具京味的社区公共文化中心;“微风露台计划”让中轴线申遗视觉具象化、强化体验感。在上海,新天地在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引领片区从时尚休闲,向时尚消费、时尚商务发展演进,实现持续的功能品质升级;张园引入奢饰品牌旗舰展示,发挥 “首店”“首秀”“首发”效应;之禾卡纷花园沉浸在衡复风貌区中,与武康大楼动静相宜,保持低调的时尚感。通过激活文化基因与商业价值的深度耦合,不仅重塑了空间功能与人文体验,更构建了可持续的“在地吸引力”。
仲量联行华东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中国区城市更新业务负责人吕玫表示:“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牌正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更新项目作为他们的创新旗舰空间。这充分体现了品牌对在地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共性需求,更彰显了城市更新项目所蕴含的独特故事性和生命力。从单店到街区,从空间重构到价值重构,既要在建立共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整个片区的价值,又要不遗余力地发掘和放大每一处城市更新细节的独特之处。其中,战略规划以及统筹平台将成为引领成功的关键,需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民众广泛有序地参与到协作中来。”
在当前保护和活化历史街区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仲量联行结合多年服务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的经验,总结提炼出以下四个关键发力方向:
仲量联行华北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王飞表示:“仲量联行始终秉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将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以北京为例,在古都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领域,我们深度参与了南锣鼓巷、大栅栏、什刹海、隆福寺、北京坊、大剧院西片区等标杆项目的战略规划与运营实践,积累了兼具国际视野与在地经验的方法论。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文化引领、商业赋能’为核心理念,通过精细化运营、产业导入和场景创新,助力北京构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世界级城市文化地标。”
依托全球视野、立足区域深耕,仲量联行致力于提供整合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咨询服务,系统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统筹片区城市更新整体发展、引导多元参与主体深度协作,促进可持续、充满活力和包容性的社区建设;利用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解决方案,应对每个城市的独特挑战,确保我们倡导的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载体的焕新,更是未来城市生活、工作、营商环境的革新。
如需了解更多仲量联行相关服务,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