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混合办公逐步由应急措施转变为常规安排,员工(Workforce)、办公(Work)和办公场所(Workplace)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断演变。在此背景下,员工的偏好经历了深层次的重塑,从“大离职潮”(Great Resignation)、“精神离职”(Quiet Quitting)到“深度反思”(Great Rethink),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以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这一系列变化正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办公空间布局和人才战略的关键因素。
作为“未来办公”理念的倡导者和长期推动者,仲量联行自2021年起持续围绕员工偏好、绩效和福祉发布系列研究。《2025员工偏好晴雨表》通过调研全球31个市场、8,700多名企业员工(其中483名来自大中华区),重点分析员工对于办公环境和职场体验的主要期望,旨在帮助企业理解并主动满足员工未言明的需求,从而在“人效”和“空间”方面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办公策略和投资决策。
趋势速览:三大核心洞察
最新调研发现,全球范围内......
员工普遍正面看待企业对办公室出勤天数的要求,但办公场所体验决定了员工是否“真正愿意”遵循线下出勤制度。
员工对灵活性的需求发生变化,从关注“地点自由”转向重视“时间自主”—他们更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甚至超过薪酬。
员工的“身心倦怠(burnout)”问题已悄然蔓延,且与人才流失密切相关,亟需企业重视并给予支持。
洞察01:办公场所体验决定员工是否“真正愿意”遵循线下出勤制度
随着混合办公在全球普及,66%的受访员工表示所在企业已推行办公室出勤制度,其中72%持接受态度。然而,调研显示,员工的接受度并不等于实际遵守情况,员工是否愿意出勤,关键在于办公场所能否带来有价值的线下体验。
在体验良好的办公场所中,员工更可能感受到清晰的工作节奏、更高效的协作氛围和学习发展机会。他们普遍认可企业在空间设计、健康福祉、社交及出行便利等方面的投入,认为通勤所付出的时间成本是“值得的”。84%对办公场所体验感到满意的员工也支持办公室出勤制度;反之,则有近半数(48%)员工对“办公室出勤”持负面态度,其不满不仅针对实体空间,也延伸至协作氛围、文化认同与心理支持。
此外,员工的个人因素也影响办公出勤制度的执行,包括照护责任、通勤距离、地域文化和职级资历等。年轻员工、需照顾家庭以及承担管理职责的员工,即便在优越的办公环境中,也更倾向于选择“部分遵守”。这些高流动风险群体,需要企业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
与此同时,员工对办公场所的期望也在不断升级。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认为当前的办公场所体验仍有不足,尤其在楼宇选址(如周边环境和交通便利性)以及场所功能(如健康设施和文化氛围)方面亟待提升。
在中国,“办公室出勤”本身并非核心议题,因此员工的“真实体感”容易被忽略。企业需要反思的是:办公空间是否满足了员工对效率、认同与成长的多元期待,线下出勤又能否带来超越制度本身的价值。
小启发:员工期待的“目的地式”办公场所,应具备哪些条件?
当员工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办公室也应升级为“值得奔赴”的目的地。优质的装修设计、个性化的体验、多元的配套服务与真实交流的机会,构成了员工对新一代办公场所的核心需求。这类办公场所还将集成更先进的协作生态系统,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助手和智能音频技术,支持分布在办公室内外的团队进行更高效、顺畅的实时协作。
洞察02:灵活性不仅是“地点自由”,更是“时间自主”:“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成为员工最关心的话题
调研显示,员工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视程度正持续走高,从2022年的59%上升至今年的65%,进一步拉大了与“薪酬考量”的差距(从4%到9%)。这表明员工的关注点正从“待遇回报”逐步转向“时间自主”和“生活方式融合”。
34岁以下的年轻员工群体不仅寻求生活与工作平衡,也更看重工作中的意义感、认同感与健康福祉。他们希望在职业发展与个人生活之间更好地融合,而非被迫取舍。
与此同时,员工对“灵活性”的定义也在变化,关注点已从过去的“在哪里工作”转向“何时工作、如何安排”。调研显示,57%的员工认为灵活的工作时间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但仅49%能够实际享有该安排。
这说明:真正的“混合办公”不仅仅关乎地点的灵活性,还应建立在信任基础上,赋予员工时间上的自主权,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家庭责任调整工作方式。
在中国,也有企业积极探索创新,例如携程自2022年推出“3+2混合办公”以来,逐步推行“居家办公无需审批”等弹性制度,多次引发公众热议。这些讨论从侧面反映出:随着员工生活节奏日趋多元化,企业制度也需要相应调整,给予更大的自主空间。
小启发:打造支持“时间自主”的灵活办公支持体系
员工对灵活性的期望不断增长,企业应避免采取一刀切的应对策略。调研显示,承担照护责任的员工更倾向于选择如临时带薪假、远程培训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样化福利。同时,办公场所也需配备支持灵活性的设施,比如延长开放时间、智能照明、暖通空调(HVAC)和空间预订系统等。采用“邻里单元”概念的团队座位布局,也有助于实现更灵活和高效的空间管理。
领先的企业通过学习员工工作模式和收集空间使用数据进行动态预测,灵活配置可用空间资源。这不仅有助于控制成本、提升空间使用率,更能优化员工体验、增强归属感。
洞察03:“身心倦怠(burnout)”问题与人才流失密切相关,亟需企业重视并给予支持
随着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日益模糊,“随时在线”成为常态,不少员工还需兼顾工作与家庭,身心能量正悄然“被掏空”。调研显示,全球约39%的员工感到身心倦怠或濒临倦怠状态;而在计划于未来一年内离职的员工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7%,其中,需照顾家庭成员的中层员工是“重灾区”:他们往往既承担管理职责,又承受家庭照护压力,还需不断适应新工具、提升职场技能,以维持竞争力。然而,他们往往也是企业支持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报告指出,员工留任意愿已不仅仅取决于薪酬和灵活性政策,更关键的是企业能否兑现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让员工感受到认可与支持,并看得到未来的成长空间。如今,许多员工正在检视工作的真正意义,而缺乏文化归属感、协作氛围以及优质办公环境的企业,将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
此外,任职1–5年的员工同样是高流失风险群体。他们大多在疫情期间入职,缺乏完整的文化融入过程,也更容易出现参与感低、互动弱、远程办公频率过高等问题。
小启发:文化归属感无法强求,但可以被营造
办公室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员工情感、信念和企业文化的纽带。让员工在其中得到理解、支持和认可,是企业重建心理契约、激发团队忠诚度的关键第一步。
中国市场的延伸观察
面对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帮助员工进入“心流”状态,其创造的价值远超传统绩效指标。办公场所不再只是提供基础支持的物理空间,而是支持员工深度专注与自我成长的战略平台。
一些领先企业已在办公体验上作出多样化探索,从“情绪价值”着手设计,例如打造健身区、冥想室、情绪宣泄空间,举办兴趣社群与文化活动,开放宠物友好政策等,希望在帮助员工舒缓压力的同时,激发员工的专注力与创造力。这类投入虽不直接体现为短期绩效,却正在成为提升员工体验、增强归属感与忠诚度的关键抓手。
仲量联行智动办公中国区主席李晶表示:“企业对空间的投入,应着眼于支持人才成长、培养文化共鸣。在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下,关键是用更精准的策略回应员工不断演进的真实需求,让每一分空间投入都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作为企业最大的成本之一,行之有效的企业房地产管理能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灵活性,并支持增长创新;在应对业务转型和环境挑战时,能助力企业抵御风险、快速适应变化、确保业务连续性。仲量联行凭借多年服务全球领先企业的专业和最佳实践,为客户提供覆盖企业房地产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解决方案;从选址租赁、空间规划、设计建造、项目管理、场所运营、资产组合管理,到能源及可持续发展服务,助力企业打造灵活高效、低碳永续的办公环境,提升员工满意度和生产力。同时,通过领先的房地产科技解决方案和数据洞察,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赋能企业关键决策。
如您希望咨询办公空间策略、员工体验与企业绩效协同方面的解决方案,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