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部署,适应全球产业重构新趋势
近年来,一些中国企业出于各种考量,将部分生产线和供应链逐步外迁。东南亚得益于其地理优势和发展潜力,成为了中国企业赴海外进行供应链布局的重要目的地。如今,这一区域作为全球供应链节点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东南亚已不再只是用于规避风险的“替代性选项”,而是值得主动深耕的关键市场。
多维优势,锚定东南亚未来潜力
中国企业持续在东南亚布局,既是响应全球经贸格局调整的战略举措,也体现出对该区域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
从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潜力来看,东南亚拥有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及快速增长的中产阶层,其中35岁以下人口占比超 50%,预计到2030年,中产阶级将达到约3.3亿,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消费市场。
东南亚国家投资环境相对稳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性价比较高的营商环境让其成为打造产能和供应链体系的理想之所。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贸易协定近年来陆续生效,叠加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于2024年实质性完成,进一步增强了该地区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
在当前全球贸易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供应链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对中国企业来说,构建面向未来的供应链网络不仅是出于成本与效率的优化,更是为了更好地贴近目标市场、满足本地需求。从风险管理角度看,区域化和多点布局有助于提升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和地缘不确定性时的韧性。因此,中国企业将部分供应链移至东南亚是一种主动适应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长期战略。
超越供应链:中企全球化布局的价值范式
在全球化运营实践中,领先企业正在构建“多枢纽”业务网络:
- 比亚迪将研发和核心部件保留在中国总部,同时在泰国建立面向东盟市场的整车制造中心,在印尼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形成技术引领、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这种模式不仅确保了供应链韧性,更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全球运营”的转型升级。
- 富士康的全球化实践更具启示意义:其在中国大陆的智能制造基地、中国台湾的研发中心、越南的生产园区,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协同运作,既保持了运营弹性,又提升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
这种“研发在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为导向”的模式,正在成为中企全球化2.0阶段的典型特征,在本质上是中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企正在全球商业生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企业发展到新阶段的自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路径。
通盘考虑“硬资源”、“软指标”再做决策
中国企业前往东南亚布局不是简单的“工厂搬迁”或者产能转移,而是需要基于清晰的战略定位,制定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方案。定位不同,所需的资金投入、人才结构、本地化程度和风险管控策略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在制定东南亚市场拓展战略时,中企需建立系统化的宏观环境评估框架。
仲量联行认为,宏观环境评估需包含“硬资源”与“软指标”:
硬资源:
产业生态成熟度:如基础设施、电力保障、交通运输,自动化水平与仓储设施标准;此类资源对追求高效能的大型制造企业尤为重要。例如,马来西亚槟城凭借全球半导体封测超过10%的产能占比和槟城国际机场的物流优势,成为电子制造首选;在泰国,罗勇府依托汽车产业集群和林查班深水港的出口优势,形成汽车制造黄金三角。越南则以北宁省(三星电子)、海防市(LG高科技显示)的电子产业集群和年轻劳动力储备吸引高效能制造企业。
人才可获得性:当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如泰国和印尼的工人更擅长汽车制造,而越南工人则在电子产品组装和纺织业更具竞争力。
软指标:
政策协同性:如外资控股权和准入政策、进出口许可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合规 。例如,马来西亚对电动汽车的进口在股权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对于完全组装和全散件模式的电动汽车进口,需要获得批准许可证,而获取该许可证的一个条件是,要求70%的股权应由本土公司持有。
管理兼容性:企业需与当地政府及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关系,通过在本地雇佣熟悉当地文化和政策的管理人才,减少沟通障碍并降低政策风险。
仲量联行亚太区产业与物流负责人Ben Horner表示: “未来五到十年,东南亚将持续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拓展的重要承载地。尤其是对于当前出海的主力军——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制药等高新技术行业来说,一方面要通过供应链的分散、转移和重构增强企业发展韧性,另一方面,也要主动深挖东盟国家的市场潜力,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巧妙实现投资、研发、生产和销售有机联动,才是中国企业依托全球布局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
如需了解仲量联行中国企业一站式出海服务,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