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7月25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将于明日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开幕。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系统呈现“人工智能+”对千行百业的深度赋能的新成果、新业态、新场景。在此背景下,仲量联行基于对产业生态与城市发展的持续追踪,从产业与城市两个维度,阐释“人工智能+”重构空间需求与重塑城市竞争力的增长逻辑与未来潜力。
仲量联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张静表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连续八年在上海举办,既是展示全球人工智能前沿成果的核心窗口,也是促进国际协作的关键平台,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当下,‘人工智能+’正通过资本、人才与场景的三重联动,既重塑产业空间的需求格局,也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升级。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活跃的资本网络与高密度的人才储备,中国已成为全球‘AI+’实践的核心场域,并将持续释放科技赋能产业与城市的双重动能。”
AI+百业:应用场景融合驱动产业空间升级
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凸显“人工智能+”的深度渗透——AI不再是独立技术概念,而是通过与各行业场景的融合释放商业化价值,这一趋势正在深刻驱动产业空间升级。
宏观层面,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驱动企业加快人工智能布局。年初以来,DeepSeek 的火热出圈进一步点燃市场热情。2025 年上半年,互联网头部企业新设 AI 事业部及持续加大AI 投入的大型企业,已成为加速“AI+”落地的重要力量。
资本层面,PE与VC资金流向高度集中于医疗健康、先进制造、互联网及零售等“AI+”赛道,进一步推升空间需求。仲量联行研究显示,人工智能应用已覆盖金融、零售、交通、医疗、工业等多元领域,其中医疗健康、先进制造、汽车交通为投资市场关注度最高的三大场景,交易数量领先且早期投资占比突出,印证“AI+”的商业化路径正加速成型。以“AI+医疗”为例,AI制药与再生医学作为跨学科融合的典型领域,已被纳入2024年上海“37条举措”重点扶持范围。
仲量联行华东区研究部董事丁婷表示,“AI+”对产业载体的需求正在呈现“量质双升”的积极信号。过去十二个月,上海产业园区内“AI+”上下游企业的新增租赁面积占比已突破30%,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市场预期,更凸显了人工智能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所释放的巨大动能。与此同时,企业对空间需求品质也在同步跃升,当前租金调整周期为企业租户打开办公空间升级通道,企业正加速迁入高品质写字楼及园区,以满足AI研发、算力部署等场景对电力荷载、数据存储和空间环境的要求,由此形成需求规模扩张与空间能级提升并进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AI+”赋能千行百业的区域性创新实践在全国不断涌现。以南京为例,2025年5月高德低空华东总部落地江北新区、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试验网,标志着其数字经济从平面走向立体。依托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5G/6G(未来网络)、科技互联网(数据要素)三大赛道,南京通过“政策—技术—场景”的立体化布局,重塑产业竞争力,为“AI+”赋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仲量联行中国区研究部总监姚耀指出,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中国标杆城市,正依托金融、人才与市场的三重优势,构筑“AI+”融合发展的独特竞争力。伴随通用大模型向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垂类场景的深度渗透,人工智能将催生更专业、更分散且更纵深的产业机遇,并赋予率先拥抱 AI 技术、实现“AI+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企业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使其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
以上海为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资本活跃度与融资便利性位居全国前列,为 “AI+” 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提供高效资金支撑;高校与科研院所密集布局,叠加精准的人才政策红利,正加速形成稳定的创新人才供给体系;而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坚实基础,以及六大重点产业间的紧密协作,共同构建一个产业链完善、应用场景丰富的 AI融合产业生态,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应用的快速落地。上海产业园区中,近36%的企业横跨两个及以上产业类型,生命科学、新能源汽车、科技新媒体等已与人工智能产业形成了广泛的交叉融合。而更多领域应用场景的实现又反向推动AI中上游环节,如AI芯片设计、数据储存等相关企业的加速发展。
AI+百城:人才集聚重塑城市空间与消费能级
“AI + ”赋能千行百业的纵深发展推动人才结构向“年轻化、高知化”演进,这一趋势不仅对城市空间规划提出新要求,更孕育着消费升级与城市竞争力跃升的新机遇。其中,居住与办公的 “短距离化”成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年轻科创人才更偏好选择公司附近作为租住地点,非常关注通勤的便利性。这也有机会直接带动科创企业聚集的园区周边长租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需求持续提升。特别地,为了锁定并留住人才,同时优化他们的上班时间,部分头部企业也已经积极实施一些定向的租金补贴政策,缩短员工的职住距离,减少通勤时间。
仲量联行认为,这种人才集聚的趋势,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空间形态的深层迭代。在科技创新聚集板块,“工作 — 居住 — 商业 — 社交”的闭环将逐步形成,这一变化为城市规划带来新方向,城市规划注重区域内商业、文化、体育及夜经济配套的规划,打造连续消费动线,最终形成“因业聚人、因人兴城”的可持续城市消费生态,为消费能级的提升奠定空间基础。
与此同时,当城市空间的布局因人才集聚而转向“小半径、高密度”,消费领域的变革也随之深化。消费潜能的释放将不再依赖传统商圈的远距离导流,而转向“就近消费、即时体验”的新模式。在这一背景下, 数智经济与消费的同频共振,将推动消费业态、引流方式、逻辑与场景的全面革新,为下一阶段的消费升级提供了可预见的场景入口与需求曲线。这种消费逻辑的重构已在市场中显现端倪。作为商品,科技品牌在商业地产的发展逆市扩张,尤其在近年服饰等零售业态疲软之时,其稳健表现为“科创产业培育 — 创新人才集聚 — 科技消费提振”的并行演进注入信心。
从“AI + 百业”的产业深度融合,到“AI + 百城”的城市形态革新,人工智能正以乘数效应重塑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逻辑。张静进一步指出,未来,仲量联行将依托全球资源与本地洞察,持续参与“AI+”生态构建,助力企业把握产业空间机遇、城市释放消费潜力,共同书写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关于仲量联行
200多年来,作为全球领先的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纽交所交易代码:JLL)始终致力于协助客户投资、建造、租赁和管理各类办公、工业、酒店、住宅和零售等物业。作为《财富》500强企业,公司2024财年收入达234亿美元,业务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员工总数超过112,000人。我们秉承“塑造房地产的未来,让世界更美好”的企业宗旨,整合全球平台资源并深耕本地市场,携手客户、员工和社群“向光而为”。JLL是仲量联行的品牌名称以及注册商标。更多信息请浏览 jll.com。